癥狀識別
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主要危害莖和分枝,葉片果實也會受害,癥狀表現多在番茄的青果期發生。發病初期植株上中部葉片失水萎蔫,部分復葉的少數小葉片邊緣褪綠下部病莖變硬。莖表面發生黑色或褐色壞死斑。
與此同時,莖部長出不定根,而后在不定根附近出現至黑褐色斑塊,病斑長度在5-10厘米不等,表皮質硬。縱刻病莖,可見番茄植株髓部發病病變,病變部分超過莖外表變褐的長度,呈褐色至黑褐色;莖外表褐變處的髓部壞死,干縮中空,并逐漸向上向下延伸,當下部莖被感染時,常造成全株枯死。
濕度大時,從病莖傷口、葉柄脫落處,不定根會溢出黃褐色菌膿,可與番茄的潰瘍病相區別。番茄潰瘍病也是一種細菌性病害,一旦發病病株率高,常造成植株成片萎蔫壞死,嚴重時100%發病。果實發病受害,多由病菌擴展至果柄,一直可延伸到果內,致使幼果皺縮、滯育、畸形、種子帶菌。番茄潰瘍病危害的果面出現白色圓形斑點,斑點中間有一黑褐色小點,似“雞眼”的形狀,是番茄潰瘍病的典型特征。
發病規律
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,是由細菌皺紋假單胞菌侵染所致,可在棚栽或露地栽培番茄上發生,棚栽發病早于露地,病程發展緩慢,從表現萎蔫至全株枯死約20天左右,病菌主要從整枝傷口侵入發病,并通過雨水、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,在夜溫低及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病,連作、排水不良、氮肥過量的田塊發病重。
大棚栽培番茄中一般大量施用化肥,特別是氮素化肥用量大,在低溫條件下,如果在陰雨天整枝打杈等農事操作條件下,會造成大量傷口,為該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,造成該病在棚室內的大發生。
防治措施
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病,是近些年來新發生的一種病害,發病后根治比較困難。因此,生產上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。
農業防治:
1.實行輪作,可與非茄科蔬菜輪作2-3年,有條件了可采用基質栽培,從根本上解決連作的障礙問題。
2.合理栽培。采用高廂起壟覆蓋栽培有利于防病;避免陰雨天澆水,澆水后及時通風,有條件的可采用滴灌灌溉,避免棚室內濕度過大,有利于控制病害,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。不要在陰雨天整枝打杈,整枝打杈后在傷口上及時涂藥消毒,防止病菌侵入。
當田間出現病株后,應及時拔除,并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,病穴可用石灰徹底消毒滅菌,此時不能澆水,防止病菌隨水流傳播,注意控制棚室內的溫度,保持棚室內夜間溫度不低于10℃,創造不利于病菌生長的環境條件。
藥劑防治:選用72%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-4000倍液,或可殺得77%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50%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14%絡氨銅水劑300倍液噴霧,每隔10天一次,連續防治2-3次。還可以每畝用20%乙酸銅可濕性粉劑2-2.8公斤加25%甲霜.霜霉威可濕性粉劑500-700克隨水沖施。小范圍發病時,用內吸性好的四霉素、中生菌素等注射發病莖部,也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。